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学会认知,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机会中受益。2.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要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3.学会共同生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4.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终身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在古希腊罗马、伊斯兰思想中以及在中国、印度的古老哲学中早已经出现了。但是,终身教育在影响教育系统各层次和所有成份的改革计划中成为一项积极的原则,还只是当代、更确切地说是最近20年的成果。
终身教育具有整体特点,它面向全体人民,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子系统)联系或连接起来。
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它贯穿一生的整个过程。它也是全面的,困为它向每个人提供了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可能性:职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等等。
在终身教育开放型和充满活力的系统框架中,任何个人都被鼓励进行参与,也就是认清培养的内容并加以掌握。这样,他也可以成为对别人的教育源泉。各种教育形式的连接与结合使劳动与培训经常性地联系起来。(摘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谈家桢认为,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的,但我以为,还可以加上三全方面。一是“群”,即集体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对集体主义讲得很少,“文人相轻”,“各自为政”,比比皆是,历来如此。今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国际接轨,走集团型道路,需要的正是集体主义。二是“劳”,即劳动习惯,动手能力。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现在我们的家庭结构,不少是4:2:1的比例,六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有许多孩子在家里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一点劳动习惯,动手能力很差。三是“美”,即美育教育。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要通过美育教育,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觉识别美与丑,健康与腐朽。做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摘自《上海教育报》)